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穿得一人翻译文言文)
1.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翻译是什么
穿井得一人
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1)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2)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3)及:等到。
(4)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
(8)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
(9)闻之于宋君:指这件事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面。
(10)国人:指城都的人。
(11)对:回答。
(12)宋之丁氏家无井:“之”助词,的。
(13)有闻而传之者曰:“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14)国人道之:“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15)闻之于宋君:“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16)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17)得一人之使:“之”助词,的。
(18)求能之若此:“之”定语后置标志。
(19)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来得好啊。
释词
“氏”:姓。
“溉汲”:取水。
“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均可)。
“使”:使用。
"者”:的人。
“对”:回答。
释“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2.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翻译: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意思是打好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远处提水。
扩展资料:
《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穿井得一人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穿井得一人
3.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的译翻译翻译如下: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注释:
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及:等到。
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使:使用,指劳动力。
扩展资料:
作者详细资料: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前292年—前235年)
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4. 《穿井得人》的文言文的翻译前言 《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对今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其中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要求读者们必须认真阅读,积极理解,透彻的了解文中意思。
来自
穿井得人 选自《吕氏春秋集释》秦相国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一个人到外面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于是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人。”有听说并传开这件事的人说:“丁家的人打了一口井,发现了一个人。”宋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宋国国君派遣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回答说:“是打井后得了一个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在井中发现一个人。”
注释
1:溉汲——打水洗涤。溉:音gà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2:居---停留
2:及——到了……的时候。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6:使——劳动力。
7:吾——我家。
8:于——向;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
11:穿:凿通。
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
13:令:命令
14: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启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5. 文言文翻译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如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要听。
释词
“氏”:姓。
“溉汲”:取水。
“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均可)。
“使”:使用。
释“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启示
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不要为盲从,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6.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全文翻译《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没有井,常到外面去担水,他又经常在外居住,便请人到他家钻井,他告诉别人说:“我钻一口井就是获得一个劳动力。”
有听说的又传给别人说:“丁氏钻井得到一个人。”本国的人就这样道听途说传着,被宋朝的国君知道了,国君便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丁氏对询问的人说:“是一口井使我减少了一个人的工作量,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这样会误事的。
7. 古文《恍惚》(一人错穿靴子,一只底厚,一只底薄这是一个笑话,不算古文。
一人错穿靴子,一只底儿厚,一只底儿薄,走路一脚高一脚低,甚不合步。其人 诧异曰:“我今日的腿因何一长一短?想是道路不平之故。”或告之曰:“足下 想是错穿了靴子。”忙令人回家去取。家人去了良久,空手而回,谓主人曰:“ 不必换了,家里那两只也是一薄一厚。”
如果要翻译,就是下面的内容:
有 一个人错穿了靴子,一只底儿厚,一只底儿薄,走路一脚高一脚低,很不合脚步。那个人很奇怪,心想:“我今天的腿为啥一长一短?看来是道路不平的缘故。”有人告诉他说:“您想必是错穿了靴子。”那个人赶紧让仆人回家去取。仆人去了很久,空手而回,对主人说:“ 不必换了,家里那两只也是一薄一厚。”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