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鼎湖山听泉的鼎湖山介绍)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公里,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与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 广东省四大名山 。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鼎湖山面积1133公顷,最高处的鸡笼山顶高1000.3米,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类型。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森林。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这里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534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这里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很多,有鸟类178种,兽类38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15种。1998年12月,经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测定,鼎湖山的负离子含量最高达到105600个/立方厘米,是目前国内所测定的最高的负离子含量区。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这里,环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莲花峰建起莲花庵,第二年又迎来高僧栖壑和尚入山奉为主持,重建山门,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因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而蕴藏着丰富的泉水,从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幽深的自然景观,东西两溪流形成两大景区:天溪景区、老鼎景区。九十年代新开发的鼎湖山新景区叫”新鼎景区”。
鼎湖山听泉写作特点速度回
《鼎湖山听泉》是谢大光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读完鼎湖山听泉后,我仿佛已经听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里潺潺的泉声,仿佛已经看到了到处都留着清凉的泉水……
“草木林茂,一路上泉声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这句话是我体会到鼎湖山真是不愧为东郊风景名胜,更何况里面的泉水呢!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层涌向山顶。”这句话用了比喻句,是我能感受到湿漉漉的绿叶路也涌向山顶的感觉。以上供参考。
快抄下来把,我花了好大工夫才弄来的!
对《鼎湖山听泉》这类文章,要通过朗读,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这篇散文具有以下的写作特点:
(1) 移步换景,摹声绘景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不难领会到课文的写作特点:移步换景,摹声绘景。
游记写作的难点是游览路线的安排和景点的布局。这篇游记的空间变化和时间的顺序作为组织文章的线索,移步换景,于时空位置的变化中,抓住泉声的特点来描写。文章最为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对泉水诉诸于听觉的感受,作者把泉声的美妙传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鼎湖山泉声之美,从而使读者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2)比喻的运用。
这篇文章读来颇有吸引力,这得归功于作者在文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景物的特征,自然地引发读者产生联想,进入美妙的境界。比如“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这段文字一方面描绘了泉声与钟声的特点,泉声欢快清亮,钟声厚重安详,一方面又通过比喻形象描绘出泉声与钟声和谐相应的情景,作者把这情景形象地比喻为老人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这比喻充满了人间的情趣,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再如,“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这句话,赋予了泉水生命,突出了泉声的清脆悦耳,也透着活力。由于泉声的点缀,使古老的鼎湖山洋溢着生气,也点出了山泉是鼎湖山之魂。
(3)构思的独特性
本文工于取材。鼎湖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范围很广,可以写的内容相当多,作者仅仅选取了第一天初到那个时段所见所闻所感,集中笔墨去写山泉,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表现,而把树木、寺院、亭子放在从属的地位。通过对景色的赞美,归结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0 留言